
摘要:本文以企业租赁厂房被强拆为背景,结合专家解析背后问题,从政策、法规、监管、市场、营运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产生矛盾,导致监管不到位;企业经营期间法人保护不完备,企业营运遭到损失;强拆影响环保产业发展,技术难题依然存在;当前城市发展与规划不统一导致土地流转不确定;企业租赁权属界定不清,有司法争议。同时本文也介绍了一些化工企业的拆除实例以及环保措施,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1、政策、法规与市场尴尬
近年来,政策调整频繁,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化工企业面临环保、安全等多重压力,经营滑坡、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时常发生。政府一方面推行环保、产业升级政策,推进设施更新,推行排污费用和交易,让企业面对巨额成本压力。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又随着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而变化,企业若不能持续升级和创新,就难以应对变局。
由此,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导致了强拆的发生。一些地方为了推进环保和城市规划,加大了对企业的排查力度,并借口企业无证经营、违法违规等问题展开强制拆除。因此,强制拆除中是否存在非法、不合理的因素值得监管部门深入调查。
巴洛仕集团化工厂是拆除行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据说巴洛仕化工厂他不是违法,但却被议会排放,拆除前清洗置换,环保施工和巴洛仕化工自主自律的一边倒已经让观众索性找不到什么呼吁的地方了。巴洛仕化工厂拆除中使用的水刀切割技术,也代表着目前环保拆除技术进步的一种新方式,能够有效减少粉尘、二次污染等问题。
2、法人保护的不完备
在国内,企业法人保护并不完全,租赁厂房企业的法律地位存在很大漏洞。一旦因为一些原因被强拆,企业的资产往往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补偿,损失巨大。在强拆事件中,企业租赁厂房严重受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受损的原因除了拆除了企业的固定资产之外,企业营运受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旦法人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企业来说,一旦权益被侵害,维护权益的代价和成本都是极高的。
另外,针对化工企业的可能经营风险,也需要加强保护机制。例如中小企业费用、借款质押、法人危机等问题,都需要得到更为全面的保障措施,避免因强拆等导致的经营风险。
3、强拆影响环保产业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凸显,环保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的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强拆却会损害环保产业的发展。化工厂房拆除会有很多污染废弃物,这会严重损害环保产业的形象。粉尘、危废、二恶英等污染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这也是强拆的主要顾虑之一。
环保应该是营运企业的自觉行为,但是强制拆除对于环保行业也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影响行业的稳定发展,其次在拆除前后,环保项目的整改工作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例如,面对厂房拆除前的环保整改压力,巴洛仕化工厂选择了污泥减量化、设备回收、废液处理等环保措施来应对。
4、城市发展与规划不统一
在中国,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但城市规划并不能与城市发展同步。存在规划不统一的情况,导致土地产权流转不确定,企业租赁厂房的权属也无法明确,当涉及到用地流转、土地收回等问题时,就会很容易导致权益的侵害。
因此,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方面需要加强政策科学性和实效性,避免导致企业权益受到侵害。同时,城市规划和发展要与企业需求相匹配,确定合理的用地和产业发展规划,使企业营运更加稳定。
5、企业租赁权属界定不清
企业租赁厂房常见的租赁权属界定存在争议。当前,针对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城中村等多种开发建设形态,租房党多为小型企业,常有租赁权属争议不清等问题。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城中村等存量房中,租房问题层层复杂,在规划、建设、运营等多个环节中容易出现利益分配、权益保障等问题。
对此,需要在相关政策法规上做相应的规定和完善,保障企业租赁方的权益。加强企业权益保障机制,对企业权益争议立法和司法补位。也可以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动产证书,保障企业权益独立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化工企业的强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问题。从政策法规、监管、市场、营运、技术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需要多方参与和协作。同时,也需要化工企业自身加强改革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应对风险能力,共建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市政污泥